從「浪子回頭的故事」看父子╱女關係
(經文:路加福音十五章11―32)
賴建鵬牧師講
陳馮翠璧筆錄
今天有一些青少年就像浪子一樣,生活在「自我」及[背逆]裡面。
我認識一位青年,他不肯勤力讀書,不為將來工作、生活擔心,並稱父母的養老金已足夠他一生使用。
另外有一位十六歲的女孩子,父母有很多生意,人生得漂亮又聰明,但無心向學。她是「浪子」,花錢、吸毒,濫交朋友令父母痛心不已。
現在教養孩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小時候,孩子都很可愛,到了青少年期,便會產生很多問題。
有人說,在北美洲教養小孩是極之困難,因為他們受著周圍的環境及「同儕壓力」的影響。以至有些孩子們「有樣學樣」地跟「時代潮流」走,令深愛他們的父母親痛心欲絕。所以,不要將教養孩子的責任全推給母親,我們要做一個稱職的父親,因為這是神交給我們何等崇高的職位。聖經告訴我們,父親是一家的「祭司」,要好好地帶領一家人認識神,讀神的話。
父親的每一句話及對兒女愛的表露,是孩子們一生永遠不會忘記的。師母在年幼時常聽父親講聖經故事,令她一生受用不盡;每當她讀到某一聖經故事,腦海就浮起父親如何講述故事及教導的圖畫。由此可見,父親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,對小孩子的影響一生受用不盡。
每一個人在母腹形成時,便有臍帶連於母體,這是一條「生命帶」。神是生命的創造者,而父母親是孩子品格的塑造者,「生命帶」正好將父母親的性格、血液和氣息流到嬰兒生命體內。「生命帶」是生命的延續,也是生命的分享。
嬰兒出生,醫生便把臍帶剪斷,但嬰孩與父母親之間還有一條無型的「生命帶」,是永遠剪不斷的。父母親屬靈的生命,透過無形的「生命帶」,把神的真善美帶給子女。
我們可以從浪子的父親身上學到三件事:
一父親的信心
他每一天在門口等兒子回來,聖經雖沒有告訴我們他等了多久,但他是天天等。時間對一個有愛的人來說不會太長,尤其父母對子女的愛。有些人可能對浪子的父親說:不應再等了,再等下去兒子也不會回來,何必呢?太辛苦了,不如早一點死心。但這位父親的心並沒有死,因為他有信心,他相信兒子終有一天會回家,今天不回來,明天會回來的。
終於,他等到了,聖經說:「相離甚遠,浪子的父親就看見他,去抱著他的頸項,連連與他親嘴。」因為有信心,就有盼望,他看見兒子的影子,便知道是他的兒子的出現,這是一個父親得勝的信心。
信心是什麼?信心就是所望的之事的實底,是未見之事的確據。(希十一:一)
我認識一位年長的牧師,他的孩子在十六、七歲時吸毒,又常駕大型的摩托車在公路快跑。父母用盡力量苦勸都不聽,只能在他每次開著車子離開時,心中默默為他禱告。直有至一天,他兒子發生意外撞車,頭部傷得很重,正因這次意外,他的兒子悔改了,後來到海外作一年參予福音戒毒工作。
信心能讓我們看到一般人看不見的事。以利沙的僕人,他看不見天軍天使,他所看到的只是敵人的軍兵圍繞著他們,以致懼怕;而以利沙所看見的是天軍天使與他同在。十二個探子窺探迦南地,大夥人看不到神的帶領,所以認為事不可為;但只有約書亞和迦勒看到這是神所賜流奶與蜜的地方,並可以攻取其地。
信心帶來盼望,一個有信心的父親,不斷地流淚為孩子禱告,終必看見信心的果效。剛才提及的女孩,已經是「浪子回頭」了,今已進入大學讀書,與父母的關係很好,這亦是神對其父母不斷禱告的回應。
我們要讀神的話語,因為信心是從神的話語得來。不論任何環境,祂的話就如光一樣在黑暗的照耀;雖是好像無路可走,及無希望,但我們的神是能使「曠野開道路、沙漠開江河」,在人不能,在神凡事都能。
二、降低尊嚴
浪子的父親約制自己不嚴責兒子。他可以在看見孩子回來時,大罵一頓,孩子必定乖乖的垂頭喪氣,不敢開口。但我們看到的不是這幅圖畫,卻是另一感人的場面。
這父親降低了父親的尊嚴,約制了自己的脾氣,沒有消極的責備;他什麼話也沒說,而且當他兒子向他認錯時,兒子話還未說完,他便跑過去親吻他兒子。他甚至沒有說:「好了,好了,我原諒你了!」反而立刻吩咐僕人,把最好的衣服給兒子穿,將戒指給兒子戴上,將鞋穿在兒子的腳上,把肥牛宰殺了,開盛大的慶祝會。
神也曾要我學習這功課。我的小兒子有時也惹我的怒氣,以前我會打他、責備他,但每次心裡都很難受。但有一次,神叫我降低自己的尊嚴,節制自己,把脾氣收藏起來。感謝神的恩典,兒子現在已感受到我的愛。
三、俯就孩子
「俯就」跟「遷就」不同。「遷就」是「算了」的心態,但「俯就」是要有寬闊的心,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。
浪子的父親沒有計較兒子浪費了多少錢財,雖然兒子穿的是破爛的衣服、蓬鬆的頭髮、發臭的身體,他卻跑去連連與他親嘴,來迎接他的兒子的「回歸」。
正如神肯接納「不配」的我們,所以,我們亦要接納我們這「不像樣」的孩子。有時候孩子們的看法與我們不同,我們要慢慢學習「開放自已」去瞭解他們的需要,看他們實際的情形,接納他們的軟弱和選擇,然後向他們逐漸分析。他們或許有時做錯了,我們還要「俯就」接納他們。
我亦曾因孩子讀書的問題與大兒子有分歧的意見,他甚至發脾氣哭了。感謝神的恩典,祂要我學習謙卑,若硬碰硬一定更糟,於是,我向他認錯。父親為孩子的學業操心、為他們計劃是錯嗎?是錯了。錯在那裡?錯在做父母的以為是為兒女著想,卻原來是為自己,將自己的經驗和看法強加在子女身上。
我們若在主的愛裡,便可以看到自己的過錯,並敢向孩子說:「我錯了!」及「孩子,對不起!」
黃偉康心理學博士曾說:「父母勇於向孩子認錯,所發出果效之大,超乎想像,兒女是被動的,他們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讚賞、肯定和接納。若得不到,不但自己受傷害,且去傷害別人,又在壞的環境中取得肯定,如果兒女懷恨在心,對家長和自身都有很大的欠缺,真正的英雄是可以坦誠向子女陪罪,謹記這條金鎖匙,善用它來開啟子女關係之門。」1
浪子故事中,大兒子人在家,心卻不在家,也沒有父親的心。
今天有很多青年人,把家當成旅館一樣。有一位母親,每星期只能與兒子吃一頓晚飯,所以每每預備很好的食物;但當朋友的電話一到,兒子便不喫而走,叫父母的心真難受。
另外一個青年人,父母年紀大了,希望他幫忙剪草,但他往往到女朋友家中剪草,而忘了家中父母的需要。這樣,難道父母要大罵他們嗎?
故事中的大兒子看見弟弟回來,把錢都花光了,父親還要為他大擺筵席,他心裡難過,認為父親不應這樣做。浪子的父親對大兒子說:「兒阿,你常和我同在,我一切所有的,都是你的。只是你這個兄弟,是死而復活,失而又得的,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。」
父親看見的是「死而復活」、「失而又得」而肯歸來的兒子。但浪子的哥哥所看見的是他「自己應得的產業」及父親的不公平。父親有愛,不計較幼子的得失,因愛能包容及遮蓋一切[愛能遮掩一切] 箴言十:12,但浪子的哥哥沒有愛,所以他就會斤斤計較弟弟的過錯。雖然如此,父親還是「俯就」勸大兒子,又與他同分享浪子回頭的喜樂。
最後,我們看看這故事中的五個動詞,是描述父愛的實際行動。
看見
浪子的父親遠遠便看見兒子回來。今天我們做父親的看見什麼呢?我們要看見孩子內心的需要,要看見孩子的難題,要看見現在的環境與處境,看見之後才能體會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及感受。看見自己的不能,要看見神的大能。
動了慈心
當浪子的父親看見兒子回來,便動了慈心。
當我們肯花時間看孩子時,神必能感動及啟發我們的心。與兒子溝通、談心事,個別關懷他們,讓他們有機會知道你是關心他們的父親。美國伊利諾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;爸爸每天花一點點時間詢問孩子上課情況及與同學相處的情形,就會天天提升他們的閱讀和就學測驗成績。我們也要學習向他們分享及分擔我們內心的樂與憂, 以及自己過去或現在的挫折感.他們有難題時,你可以跟他們分擔,你要一直在他們身邊。不要以為孩子大了,讓他們自己決定好了。須知道,在人生的道路上,有很多事會令人不知所措,他們需要你的輔導與關心,時加以肯定,支持及鼓勵,作他們生命的嚮導。碰到有關家庭搬遷或去留問題時,可參考他們的意見,讓他們感到他們在家的地位,有份參與「家」的決定。這樣, 家庭的維繫(bonding)才得以相通.
跑去
浪子的父親看見兒子,便跑去迎接他。他並沒有慢慢走,「他跑」,他以實際的行動去關懷他的兒子。[他跑], 乃讓孩子感到父親對他的寵愛.[跑去],是需要力量的,這力量的來源就是愛。我們愛, 因為神先愛我們﹝約一4:1﹞
「跑」也是意味著「要快速」,教養孩子要快速,要趁著可以教導的時候教導他。箴言書說:「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道,就是到老,也不偏離。」因為長大了,成型了,就難教了。
擁抱及親嘴
擁抱、親嘴是愛的表達,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全然的愛。一個得到足夠「親情之愛」的孩子,是比較容易去愛別人,因為愛能衍生力量,愛是生生不息。
「擁抱」及「親嘴」是中東及西方人的禮儀習慣,與中國人的含蓄大相逕庭。東方人不善於表達感情。尤其是男性,他們把感情隱藏在心裡,但愛是看不見的,愛需要用行動表達。有許多的父親為了要維持父親的尊嚴、剛強,在兒女面前不輕易表現「慈父」,以為「嚴父」才是稱職的父親。
其實,我們應要向西方的家長學習。孩子們感到有愛的溫暖,因為透過「擁抱」及「親親」,把愛、溫暖及真情流露到他們心中,當他們傷心跌倒時,給他們一個「安慰的擁抱」,當興奮高興時又給他們一個「熱切的擁抱」。孩子雖已長大,擁抱可不能停。
有時,我們做父親的覺得要維護自己的尊嚴,沒有好好向子女表達自己的愛,這是錯誤觀念。一位年長的父親失去一個兒子後,在他的一首詩歌裡表達了他的懊悔:
我很愛你,但
我從來沒有跟你說一聲:「我愛你」
我內心實在是愛你
但我從沒有表達出我愛你的心。
讓我們在這個父親節反省我們是不是一位稱職的父親。讓浪子的父愛感動我們的心,叫我們曉得如何實際地去實踐我們對孩子的愛。http://youtu.be/V8FdW0diox4
註釋:[1] 天倫樂月刊2002年十月[加面版] 1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