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> 靈修小品 > 信心與奉獻

信心與奉獻

August 31st, 2009
賴建鵬   

《轉載自“金燈臺活頁刊”第一一六期 05.3》

耶和華以勒
在創世記第二十二章14節中,提到亞伯拉罕因見神蹟,而將所見神蹟之地稱為“耶和華以勒”;那是神為他預備的意思,其原文並有“耶和華必先看見”的話,特別強調一切都是上帝所預見預知的。神因亞伯拉罕的堅定信心,預先為他預備了代替以撒的羔羊。

當神呼召摩西的時候,明明白白的告訴他,以色列人在埃及所受的痛苦,神是清清楚楚的看見了的,所以打發他去見法老,要他將那些屬神的百姓領出來。神為以色列人預備摩西,那是由於祂先看見祂的百姓所受的痛苦。

感謝主,當我們落在試煉苦難環境中,祂是“先看見”並“必有所預備”,祂必為我們開路;祂是能使曠野開道路,沙漠開江河的神。我們有這位如此愛我們,體貼我們的主,就不必恐懼及憂慮了。

向上望,祂必奇妙預備
上述有關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的前一節經文,創世記第二十二章13節,說亞伯拉罕“舉目觀看”和“不料”有所發現,見一公羊兩角扣在稠密的小樹中。那 “不料”和“舉目”,實有發人深省的意義。我們的生活遭遇,沒有一樣是“偶然”或是“意外”的,都是神適時及刻意的預備。

“舉目”英文本聖經是Look up,是向上看的意思。詩篇第一百二十一篇1節:“我要向山舉目,我的幫助從何而來。”當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,向上仰望神,神便會幫助我們。那是因為我們“向上看”,若然向下看,看人和看環境,必定會灰心及恐懼。

至於“不料”則有非始料之所不及,卻又似是事出湊巧一般,得到出人意外的收穫或成就的意味。誠如亞伯拉罕的奇遇,不早也不遲,蒙神賜予獻祭的羔羊;既成全了他的忠誠,順服上帝的心意,亦保全了愛子的性命,兩全其美,適時適當的得了幫助。

得著比獻上的更多
試想像一下,當亞伯拉罕舉目觀看,看見神為他預備的公羊時,心情是怎樣的喜樂驚奇,相信那是永不能忘記的。當我們為上帝擺上的時候,上帝所賜給我們的往往 多過我們所奉上的祭,那真是奇妙又奇妙的事。五餅二魚若不是藉著那小孩的奉獻,仍是五餅二魚,大不了只能供應一個家庭的需要。那小孩願意奉獻出來,藉著神 的大能,發生更大的作用。而餅和魚就是必須如此接續廣傳,中斷了,神蹟便即終止。神的福音也是如此,所以我們應當不住的將福音傳遞以福惠他人。

摩利亞山是神指定亞伯拉罕獻祭的地方,要是亞伯拉罕違命他往,或自作主張,肯定不會有神蹟出現。先知以利亞如命前往約但河東基立溪旁,就蒙神賜肉與餅供應。關鍵都在於他們按照神的指示去做。

內地會始創人戴德生有一名言:“照著神的旨意,依著神的方法做神的工作,則決不會缺少神的供應。”

應許為重還是以神為重
亞伯拉罕的子孫,是透過以撒所生,而神明明說要藉他賜福給他的後裔,這個應許必須兌現;神卻要亞伯拉罕將以撒為祭牲。這樣做似乎有悖情理,其實上帝是要考驗亞伯拉罕的信心,看他究竟是以神的應許為重,抑或以神為重?神可要的是亞伯拉罕而不是以撒。

反 觀我們自己,往往也是明知有神的應許,也憑信心祈求;可是因為一時達不到目的,便經不起考驗而失去信心。我們必須自我來檢討一番,每當應許還未兌現時,是 否仍然愛神呢?亞伯拉罕確乎愛神重於神的應許。神要我們因愛祂的緣故,毫不猶豫,毫不保留的獻上。神把萬物都賜給我們,甚至把比萬物更寶貴的獨一兒子── 耶穌基督都賜給我們,我們把生命、恩賜、財物、時間獻上給祂,那是理所當然的事啊!我們的奉獻永遠是沒有“太多”,而仍常感“微少”才是,當神完全得著我 們時,我們就自然樂意奉獻一切給祂了。

從無變有,使死人復活的神
此外,讓我們看看亞伯拉罕的信心,又是如何的堅固?希伯來書說,亞伯拉罕是信從無變有,能使死人復活的上帝。

今日,我們可以從聖經看到主耶穌的死而復活,那是歷史的事實。然而,在亞伯拉罕的年代,並未能親眼目睹,也未聽過“復活”。而他竟也深信不疑,堅定的信念讓他相信,以撒即使死了,也必會復活過來!

可是,神為何仍然要試驗亞伯拉罕呢?我們可曾思想過,此舉最得益的,正是亞伯拉罕本人。在信心的路上,這是何等難能可貴的經歷!受命獻上心愛的寶貝 ─ 神所賜的獨生愛子,應是他作為將自己完全獻給神的準備啊!

亞伯拉罕不惜為神獻子,神最後卻阻止了他,那是因為神知道亞伯拉罕確實愛祂。主耶穌也甘心將自己獻給神,因背負我們的罪,而釘在十字架上。主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各各他山,即是古時的摩利亞山。摩利亞山上的以撒獻祭,就是後來這件大事的影子,基督至死順服的預表。

祂不虧待奉獻的人
神知道,將來更會有許多許多的人,為著愛祂的緣故,願意奉獻給祂。神要求我們奉獻,並非用權柄或能力。誠如羅馬書第十二章1節所說,因著上帝的慈愛勸我們將身體獻上。惟有愛才能觸摸到我們的心,神的愛才真能激勵我們,推動我們,將自己獻上為主而活,為主使用。

Categories: 靈修小品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