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「浪子回頭的故事」看父子╱女關係
從「浪子回頭的故事」看父子╱女關係
賴建鵬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有人說,在北美教養小孩不是件易事。特別孩子到了青春期,因受環境及「同儕壓力」的影響,有些會「有樣學樣」地跟著「時代潮流」走,令深愛他們的父母痛心欲絕。事實上,教養孩子的責任不能全推給母親,作父親的也要同心擔起教導的責任,因為這是神給父親的崇高任務。特別是屬靈上的教導,聖經告訴我們,父親是一家的「祭司」,應帶領一家人認識神,讀神的話。
父親的每句話及對兒女愛的表露,是孩子一生難忘的。師母在年幼時,常聽父親講聖經故事,至今每當她讀到某個故事,腦海裡就會浮現她父親如何講述故事及教導她的圖畫。由此可見,父親所扮演的角色是何等重要,他影響孩子的一生。
路加福音十五章11-32節,浪子的父親讓我們學到三件事:
一、父親的信心
浪子的父親每天在門口等他回家。時間對有愛的人來說,不會太長,尤其是父母對子女的愛。可能有人會對浪子的父親說:「不用再等了,再等下去兒子也不會回來,何必呢?」但這位父親並不死心,因他有信心,兒子有一天會回家。終於,他等到了。因有信心,就有盼望,他看見兒子的影子,便知道是兒子出現了,這是一個父親得勝的信心。
我認識一位年長牧師,他的孩子在十六、七歲時吸毒,又常駕大型摩托車在公路上馳騁。父母苦勸不聽,只能在他每次開車離開時,默默為他禱告。有一天,他兒子意外撞車,頭部傷得很重,但因這次意外,兒子悔改了,後來還到海外參予一年的福音戒毒工作。一個有信心、不斷流淚為孩子禱告的父親,終必看見信心的果效。
二、降低尊嚴
若浪子的父親在孩子回來時,大罵一頓,浪子必定乖乖低頭,不敢開口。但我們看到的不是這樣,而是另一感人的場面。這父親降低了為父的尊嚴,約束自己的脾氣,沒有消極的責備,兒子向他認錯時,話還未說完,他便跑去親吻兒子。而且立刻吩咐僕人,給兒子最好的衣服穿,戴上戒指,穿上鞋,又宰了肥牛,開盛大的慶祝會。
神也曾要我學習這功課。我的小兒子有時惹我生氣,以前我會責備他,但事後心裡都很難過。有次,神叫我放下尊嚴,節制自己,收起脾氣。感謝神的恩典,兒子現在已感受到我的愛。
三、俯就孩子
「俯就」與「遷就」不同。「遷就」是「算了」的心態,但「俯就」是有寬闊的心,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。浪子的父親沒有計較兒子在外浪費了多少錢財,當兒子回來時,他跑去連連與兒子親嘴,迎接他的「回歸」。
神接納「不配」的我們,我們亦要接納這「不像樣」的孩子。有時候孩子的看法與我們不同,我們要學習「開放自已」瞭解他們的需要和實際的情形,接納他們的軟弱和選擇,與他們一起討論分析。有時他們做錯了,我們仍要「俯就」接納他們。
我亦曾因孩子讀書的問題與大兒子有分歧的意見,他甚至發脾氣哭了。感謝神的恩典,祂要我學習謙卑,於是,我向他認錯。我們若在主愛裡,便可看到自己的過錯,勇敢向孩子說:「我錯了!孩子,對不起!」
故事中,大兒子人在家,心卻不在。他看見弟弟,把錢花光回來,父親還為他大擺筵席,便非常生氣,認為父親不應這樣做。父親對大兒子說:「兒阿,你常和我同在,我一切所有的,都是你的。只是你這個兄弟,是死而復活,失而又得的,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。」
父親看見的是「死而復活」、「失而又得」歸來的兒子。但大兒子所看見的是他「自己應得的產業」及父親的不公平。父親有愛,不計較幼子的得失,因愛能包容及遮掩一切,大兒子沒有愛,所以他會斤斤計較弟弟的過錯。雖然如此,父親還是「俯就」來勸大兒子,要他一同分享浪子回頭的喜樂。
故事中有五個動詞,是描述父愛的實際行動。
看見
浪子的父親遠遠就看見兒子回來。今天我們做父親的看見什麼呢?我們要看見孩子內心的需要,看見孩子的難題,看見現在的環境與處境,之後才能體會孩子的內心世界及感受。看見自己的不能,看見神的大能。
動了慈心
浪子的父親看見兒子回來,便動了慈心。當我們肯花時間陪孩子時,神必感動及啟發我們的心,與兒子溝通、談心,關懷他們,讓他們知道你是關心他們的。美國伊利諾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:爸爸每天花一點時間詢問孩子上課及與同學相處的情形,會提升孩子的閱讀和就學成績。我們也學習向他們分享及讓他們分擔我們內心的樂與憂,以及自己過去或現在的挫折感,他們有難題時,與他們分擔,一直在他們身邊陪伴。不要以為孩子大了,讓他們自己做決定就好了。須知人生道上,有很多事常令人不知所措,他們需要父母的輔導與關心、肯定、支持、鼓勵和作他們生命的嚮導。碰到有關家庭搬遷或去留問題時,可參考他們的意見,讓他們感受到在家中的地位,有份參與「家」的決定。這樣,家庭的維繫(bonding)才得以相通。
跑去
父親看見兒子,便跑去迎接他。「跑」意味著「要快速」,教養孩子要快速,趁著可以教導的時候教導他們。箴言說:「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道,就是到老,他也不偏離。」因為長大定成型後,就難教了。
擁抱及親嘴
擁抱、親嘴是愛的表達,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全然的愛。一個得到足夠「親情之愛」的孩子,較容易去愛別人,因為愛能衍生力量,愛是生生不息。
「擁抱」及「親嘴」是中東及西方人的禮儀習慣,與中國人的含蓄大相逕庭。東方人不善表達感情,尤其是男性,他們把感情隱藏在心,但愛是看不見的,需要用行動表達。許多父親為了維持尊嚴、剛強,在兒女面前不輕易表現「慈父」,以為「嚴父」才是稱職的父親。透過「擁抱」及「親嘴」,流露愛、溫暖及真情;當他們傷心跌倒時,給他們一個「安慰的擁抱」,興奮高興時,給他們一個「熱切的擁抱」。孩子雖已長大,擁抱卻不能停。
在這父親節時,讓我們反省自己是不是稱職的父親。讓浪子的父愛感動我們的心,叫我們曉得如何實踐對孩子的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