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> 生命再思 > 傾聽咆吼者的哀鳴—-悦說

傾聽咆吼者的哀鳴—-悦說

March 6th, 2017

 

 

  最近因為研究需要,與一位女性施虐者訪談。

  芬(化名)現年四十五歲,在大陸出生及成長。芬自幼渴望得到愛眷,雖曾跟不 同男友拍拖,可惜情花不結果。終於十八歲認識了香港男友,火速註冊結婚,翌年生下長女。女兒在一歲時移居香港,芬也申請雙程證陪女兒在香港生活。母女寄居 於婆家,七人擠逼在三百平方呎的斗室內。丈夫平日多賦閒在家,財政緊拙。婆婆看扁芬是「大陸人」丶「鄉下妹」,整天揶揄不絕。芬於廿四歲懷有次子,因在港 產子而逾期居留,不得不屈在婆婆的虎威之下。芬憶述:「我當時很辛苦,很後悔嫁香港人。沒錢丶沒朋友,又怕給警察抓到。我想當時有抑鬱症。」

  芬終在三十歲獲得了居港權,立刻找工作,除了可以賺錢養家外,還增強操控丈 夫的意念。終於在一次謾罵中,慣於被欺的丈夫狠狠地一腳踢中芬的腹部,芬頓時倒地不起。她召警求助,導致社工介入這個家庭。三年後,一家四口獲配公屋,終 於有屬於自己的居所,但丈夫終日投閒置散,芬身體虛弱,卻要獨自承擔起一家的開銷。芬說:「那晚加班後十時回到家裡,見到丈夫仍在打機,我無名火起,於是 便打他,自始慣常打他。」「我渴望得到丈夫的關心,可是,我趨前他就走遠。」後來,芬的丈夫聲稱在國內工作,索性間斷地不回家。芬當然知道是怎麼一回事, 雖然多番追問,可丈夫的回應就是「不承認,也不否認」。

  五年前是芬人生轉向的里程碑。芬参加了筆者的心理教育小組,分享有兩樣得 著,第一,明白到衝突多因語氣惹起,為了稍延衝動的爆發,靜化喧囂的咆哮,盡量以短訊跟丈夫及子女溝通;第二,追溯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。芬說:「原 來我過去一直以來被娘家冷待,所以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關愛。怎知愈追卻愈追不到」。芬有所領悟,適值友人邀請參加了教會的佈道會,講述婚外情和反叛的見證 皆與芬的經驗貼近而大受感動。芬回憶當時「上帝對我說:『妳如此罪愆,我仍愛妳。妳不能對妳的丈夫好一點嗎?』」芬的眼淚不住的流著,內心漸漸澄明了,她 看到丈夫在過去對她有不少的鼓勵和支持,而自己也有隱瞞與自私的地方。自此大大收歛了催迫之勢,給丈夫多點自由空間。衝突減少了,丈夫也恆常回家居住。芬 選擇放下,不再追問丈夫的婚外情,每天讀聖經和祈禱。她形容「每首詩歌都特意讓她感動,就算等候巴士也不消多久便有上帝派遣司機來接載她」。芬表示不單沒 有再向丈夫施以暴力,而且兩人關係有如細水長流,安舒地相繫著。

  返教會當然不是靈丹妙藥。重點是甚麼樣的信念導引出甚麼樣的人生。芬以上帝的恩典帶引她尋找眷愛,頓悟了,便放下執著;眼開了,便見到優處;包容了,便得解怨憤;耕作了,便盼望收成。

  輔導者要感謝上帝,有幸聆聽脆弱者的故事,使其生命豐厚。不單只阿芬需要「神蹟」,我們輔導者也需要「看見」「神蹟」,讓我們知道上帝的作為,使信不疑、望不滅、愛不息,陪走顛簸世途。

 轉載自時代論譠生命觸光(作者團隊:霍玉蓮、李杏玲、盧夢鳴、李麗平、姜麗連、陸凱珊、何子美、麥志堅。)

芬終在三十歲獲得了居港權,立刻找工作,除了可以賺錢養家外,還增強操控丈 夫的意念。終於在一次謾罵中,慣於被欺的丈夫狠狠地一腳踢中芬的腹部,芬頓時倒地不起。她召警求助,導致社工介入這個家庭。三年後,一家四口獲配公屋,終 於有屬於自己的居所,但丈夫終日投閒置散,芬身體虛弱,卻要獨自承擔起一家的開銷。芬說:「那晚加班後十時回到家裡,見到丈夫仍在打機,我無名火起,於是 便打他,自始慣常打他。」「我渴望得到丈夫的關心,可是,我趨前他就走遠。」後來,芬的丈夫聲稱在國內工作,索性間斷地不回家。芬當然知道是怎麼一回事, 雖然多番追問,可丈夫的回應就是「不承認,也不否認」。

  五年前是芬人生轉向的里程碑。芬参加了筆者的心理教育小組,分享有兩樣得 著,第一,明白到衝突多因語氣惹起,為了稍延衝動的爆發,靜化喧囂的咆哮,盡量以短訊跟丈夫及子女溝通;第二,追溯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。芬說:「原 來我過去一直以來被娘家冷待,所以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關愛。怎知愈追卻愈追不到」。芬有所領悟,適值友人邀請參加了教會的佈道會,講述婚外情和反叛的見證 皆與芬的經驗貼近而大受感動。芬回憶當時「上帝對我說:『妳如此罪愆,我仍愛妳。妳不能對妳的丈夫好一點嗎?』」芬的眼淚不住的流著,內心漸漸澄明了,她 看到丈夫在過去對她有不少的鼓勵和支持,而自己也有隱瞞與自私的地方。自此大大收歛了催迫之勢,給丈夫多點自由空間。衝突減少了,丈夫也恆常回家居住。芬 選擇放下,不再追問丈夫的婚外情,每天讀聖經和祈禱。她形容「每首詩歌都特意讓她感動,就算等候巴士也不消多久便有上帝派遣司機來接載她」。芬表示不單沒 有再向丈夫施以暴力,而且兩人關係有如細水長流,安舒地相繫著。

  返教會當然不是靈丹妙藥。重點是甚麼樣的信念導引出甚麼樣的人生。芬以上帝的恩典帶引她尋找眷愛,頓悟了,便放下執著;眼開了,便見到優處;包容了,便得解怨憤;耕作了,便盼望收成。

  輔導者要感謝上帝,有幸聆聽脆弱者的故事,使其生命豐厚。不單只阿芬需要「神蹟」,我們輔導者也需要「看見」「神蹟」,讓我們知道上帝的作為,使信不疑、望不滅、愛不息,陪走顛簸世途。

 轉載自時代論譠生命觸光(作者團隊:霍玉蓮、李杏玲、盧夢鳴、李麗平、姜麗連、陸凱珊、何子美、麥志堅。)

Categories: 生命再思
Comments are closed.